“2010年4月18日,星期日,晴。我心里很想爸爸。不是因為我很難照顧家(照顧家很難),也不是很難煮飯給弟弟吃(給弟弟煮飯也很難),是因為爸爸這次去的不是興義,不是花十幾塊錢就能回來的地方,而是要花五六百的路費才能回到家的地方,以后他回來就更不容易了。每天放學回家來,即使做錯了事也沒有爸爸的罵了……這一回,爸爸可是要到過年才回來,我會很想爸爸啊!”貴州省安龍縣萬峰湖鎮(zhèn)毛草坪小學的小學生楊敏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新春伊始,又將有數億農民工離鄉(xiāng)背井去往大城市打工,他們可愛的孩子則被迫留守家中。昨日,一本名叫《中國留守兒童日記》的新書選擇在這個時候悄然面世,這本書里選登了楊敏與她另外25個小伙伴的220篇日記,真實反映了這些孩子們令人心酸的留守生活,從貧乏的物質生活,到親情的缺失,從繁重的家務和生產勞動,到與年齡不相符的堅強,從隨時可能失學的教育問題到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心理問題,這本日記既折射出這26個孩子的心聲,也是全國7000萬留守兒童的生活縮影。
“不要再吃了,再吃的話明天就不夠了”,“媽媽,你在哪里?”,“我每天都放牛,有時放兩次,一次是兩三個小時”,“我會照顧好弟弟,媽媽不用擔心”,“爸爸媽媽太不愛我們了,我們才這么大,就要上山去干活”,“老師,我又要請假了……”這群平均年齡僅9歲的孩子的文字簡單而稚嫩,卻真實地打動人心、催人淚下。
記者看到,這本書的封面上醒目的標注著編者——楊元松。據出版方北京時代華語圖書公司介紹,正是這位名叫楊元松的農村小學老師促成了這本感人日記的出版,他是這26個深山里的留守孩子們的老師。楊元松在批改孩子們用以鍛煉寫作能力的日記時,發(fā)現了這些獨自留守家庭的孩子們的堅強和獨立。心酸之余,他發(fā)現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幫助這些孩子,于是決定將這些記錄下來,“我想告訴那些看著媒體的報道,或信或疑、或悲傷或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們,告訴他們這些孩子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痛和歡喜;告訴那些城市的孩子和成人們,他們的脆弱在這些孩子面前是多么可笑,多么難堪,多么養(yǎng)尊處優(yōu);告訴所有的尋求心理獨立的人們,沒有什么比孩子們稚嫩的文字更加勵志”。
在《中國留守兒童日記》的腰封上有這么一句話:“不要用可憐的眼光看他們,要用贊賞的眼神為他們加油!即使要為他們修路鋪橋,也是我們背后的秘密?!倍@本書出版的背后,確實飽含著一位鄉(xiāng)村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日前,此書的編者,26位留守兒童的老師,貴州安龍縣萬峰湖鎮(zhèn)毛草坪小學教師楊元松向外界透露了此書出版的前前后后。
- 2012-02-03留守兒童逐漸視父母為陌生人 質疑父母為何不走
- 2012-02-02福建出臺新規(guī):殘疾兒童享受免費搶救性康復服務
- 2012-02-01關注兒童遭受家庭暴力
- 2012-01-18兩會聲音:讓外來兒童享同城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