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7月11日,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感慨:“大陸景點觀光費用非常高”———所有的寺廟都收費,普陀山每個景點門票都在40元以上,而臺灣沒有一個寺廟要收費,“寺廟等歷史景點是老祖先留下來的,不應該收高費用”;黃山、張家界、九寨溝等自然景區(qū),都是自然創(chuàng)造的景色,是中華兒女共同享有的,不應收取高達300元的門票。
“自然創(chuàng)造”、“中華兒女共同享有”,可謂準確點出了自然景觀所有權的本質———它們是由自然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由某一地、某個人或者某家機構創(chuàng)造的;它們屬于所有中華兒女,而不單單屬于它們所在的地區(qū)。換言之,迪斯尼可以收門票,黃山不可以收,因為前者由人創(chuàng)造,后者由自然賜予。
一直以來,內地輿論反對風景名勝漲價的一個主要理由,是老百姓的承受力。如今蔣孝嚴的發(fā)言,則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即使不是從老百姓的承受力出發(fā),風景名勝收費甚至高收費,仍然缺少充分的正當性。從網上的反應看,蔣孝嚴的話引起了絕大多數人的共鳴,人們有一個有趣的期待,那就是在“祖國統一大業(yè)”這個國家利益面前,地方利益、部門利益能不能稍稍收斂一些?
很容易想到的一種擔心是,假使不收門票或者將門票價格降低,勢必引起游人蜂擁而至,進而讓風景名勝不堪重負,風景名勝將難以為繼,最終風光不再。而門票恰恰可以作為調節(jié)、控制人流量的杠桿。但首先要指出,如今很多風景名勝區(qū)都不吝廣告方面的投入,在媒體上天天都能看到有關風景名勝的廣告,可證各個風景名勝區(qū)絲毫不擔心人滿為患;其次則要指出,“以門票價格控制流量”乍一看乃是經濟學的基本常識,但它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先舉一個近的例子,比如免費西湖;再舉一個遠的例子,比如免費的大英博物館。不論是免費西湖,還是免費的大英博物館,事實證明都很少出現人滿為患的狀況。
“以門票價格控制流量”最大的錯誤,乃是它把門票與游客支付的其他成本割裂開來。還以大英博物館為例,大英博物館無疑是很多中國人的向往之地,但中國人之所以沒有蜂擁前往,顯然與門票的價格沒有任何關系,而大抵緣于如下兩個原因,一個是整個旅程的成本太過巨大,包括路費、食宿;一個是時間成本,缺少足夠長的假期。而一旦你到了倫敦,免票的大英博物館當然不會放過,收費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你就會過其門而不入嗎,只為了省下10英鎊的門票錢?當然不會,因為這10英鎊,在你整個英國之行的費用中實在微乎其微。
當然,即使“以門票價格控制流量”被證明是一個偽命題,各地風景名勝依然還會以“控制流量”的名義漲價,而問題的根源,則是公眾依然缺少足夠的“話語權”與“定價權”。
- 2010-07-13景區(qū)門票過高有更深原因
- 2010-07-13景點門票先跟我們的臺灣接軌吧
- 2010-07-09平遙門票漲價,擠干接待成本再說
- 2010-06-07亂彈黃鶴樓門票漲價
- 2010-06-02門票漲價:“為官乎?為私乎?”
- 2010-02-04門票漲價救不了黃鶴樓的5A
- 2009-12-22女富豪相親會門票多少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