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國退”沒給我們帶來多少好處,“國進民退”又能壞到哪兒去呢?
在當前經濟領域中,最大爭議莫過于“國進民退”。就連國家發(fā)改委也似乎有點坐不住了,針對4萬億元投資執(zhí)行中是否帶來國進民退的質疑,相關負責人反駁稱投資計劃是“與民興利”而非“與民爭利”,不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10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
“國進民退”爭議主要是從山西礦產資源重組開始的。在批評的一方看來,“所謂整合,其實是全面收編民營煤礦的同義詞。國有或國有控股煤礦將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倍谵q解者眼里,“煤炭企業(yè)兼并重組并沒有將民營企業(yè)排除在外,而是屬于優(yōu)進劣退或大進小退”。
不過,雖然對是否“國進民退”的判斷有異,但對“國進民退”的態(tài)度卻很一致,即使為山西煤炭整合辯護的人也未宣稱,“國進民退”是個好東西,在經濟體系中就應該以國有企業(yè)為主導。
“‘國進民退’不是個好東西”,這無疑是一個比較專業(yè)的判斷。國進民退,首先容易讓人想到效率低下,其次則如陳志武教授所說,“國有經濟比重越高的國家法治水平就越低”。
然而專業(yè)歸專業(yè),多數未曾研習經濟學的民眾對事情的判斷,往往只能依據直覺、經驗、現實的利害得失。他們怎么看“國進民退”?《南方周末》刊發(fā)的《煤老板們的產權也應受到尊重》一文中如是表述,“煤老板的遭遇沒有激發(fā)公眾的同情,人們對于國有大煤礦與煤老板們之間的產權爭奪抱持事不關己的態(tài)度,一句‘山西不要帶血的GDP’就足以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剝奪煤老板的產權?!?/p>
或者出于專業(yè)判斷,或者由于其它原因,精英人士在為“國進民退”憂憤不已,在為煤老板的權益大聲疾呼,仿佛即將天塌地陷,而公眾卻全不當一回事兒,絲毫不覺得這與自己的生活有關。這是為什么?公眾為何對“國進民退”如此漠然?
也許一條新聞有助于幫助人們理解這個問題。國家統(tǒng)計局近日披露,城鎮(zhèn)私營單位從業(yè)人員平均工資較低,2008年全國城鎮(zhèn)私營單位從業(yè)人員平均工資為17071元,只相當于現行勞動工資統(tǒng)計制度平均工資的58.4%。在我們看來,這條新聞已經為上述問題提供了答案:不論是在“國進”的盛宴上,還是在“民進”的狂歡中,公眾都仿佛是是拾取殘羹冷炙的人,又怎能指望他們去關心誰退誰進?
中國的事情總是循環(huán)反復。在早先的那場“民進國退”中,公眾少了些束縛,同時也失去了原有體制所提供的一些保護,這種陣痛非精英人士所能體味。現在又來了“國進民退”,不論精英人士教導他們對此應抱什么態(tài)度,但生活的經驗和邏輯自然催生了這樣一種心理:“民進國退”沒給我們帶來多少好處,“國進民退”又能壞到哪兒去呢?
精英人士不希望公眾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俯視煤老板,因為即使有道德瑕疵也不應影響社會對其權益的尊重。且不論這種態(tài)度是否正確,態(tài)度之外還有情感。從情感角度來說,在前一輪“民進國退”中,包括煤老板在內的私營業(yè)主們已將道德資源損耗殆盡,現在“國進民退”了,又來要求公眾對其遭遇同情和吶喊,公眾會如此矯情嗎?
“國進民退”爭議的口水多了點,一個更有意義的問題倒撲面而來:我們的私營業(yè)主們是否應該從公眾的這次漠然中吸取一些教訓?
- 2009-09-10“國進民退”就能洗卻煤炭血腥氣?
- 2009-09-08“國進民退”或不利經濟結構性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