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官方論壇“網絡問政”日前貼出公告,刪除網民wlwzcnmmb用戶名。公告對此的解釋是:“個別網民把有限的行政資源當作個人發(fā)泄的平臺,嚴重干擾了本平臺的正常秩序。如網民wlwzcnmmb單在9月1日就發(fā)了59個帖子?!睋?,帖子內容涉及浦口區(qū)方方面面的民生話題,其中不少是建議。(9月9日 現(xiàn)代快報)
網民wlwzcnmmb自稱W先生,W先生的“被除名”似乎有點冤。畢竟從報道中看,W先生是一個關注民生的熱心市民。同時南京官方論壇的解釋也很讓人費解,僅僅是因為W先生取了一個讓論壇臆測出來的“罵人”的網名,一天之內發(fā)的帖子又有點多,讓工作人員在“有限的行政資源”下忙不過來,就被除了名。
從官方的解釋來看,W先生似乎沒有錯,如果非要說他錯了,可能就是問得太多。如果是這樣,我看“網絡問政”也有必要被除一下名,或者換個名字試試。畢竟,竟然是“問政”,為何不許網民“問”?又為何不允許網民多“問”?
本來,網絡民意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早已成為事實,“網絡問政”適時的出現(xiàn)在證實這一事實的同時,也表明了政府保障公民公共監(jiān)督這一權利上的努力。在互聯(lián)網高度發(fā)展以及民眾公共監(jiān)督意識覺醒的今天,“網絡問政”無疑已經成為中國公民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渠道。
這樣一條渠道為公眾參政議政打開了一道方便快捷的大門,對于政府收集民意、匯聚民智、體察民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從本質上講是一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工程。但如果,“網絡問政”不許“問”,或者不許“多問”,那么這條渠道便成了擺設。
實質上,“網絡問政”只是一個平臺,其效能的高低折射出的還是這個平臺背后,政府的行政能力的高下和態(tài)度。南京官方論壇因為處理不過來W先生過多的帖子,便采取“除名”的方式,反映出來的正是其背后的工作人員簡單粗暴的行政作風和遇事“躲貓貓”的“懶政”思維。
所以,“網絡問政”只是在形式上形成了一種進步。什么時候,網絡問政真正的能夠讓民眾“暢問無阻”;什么時候“網路問政”真正形成互動機制,做到有問有答,及時回應、解決民眾所“問”,這一形式上的進步才會便轉為實質上的進步。而它的關鍵還是取決于政府行政觀念和作風的改變?!。ɡ捉B儒)
- 2012-04-10淮安“陽光紀檢”:網貼回復點評 給力網絡問政
- 2012-04-01《中國式網絡問政》:對網絡問政社會功能的深度探究
- 2012-03-28“拘九天案”給網絡問政上了鮮活一課
- 2012-03-22網絡問政 問出結果方能創(chuàng)造生命力
- 2012-03-16從網絡問政到社會管理
- 2012-03-14“網絡問政”要一問到底
- 2012-03-12委員熱議“網絡問政”、“網絡就業(yè)” 政協(xié)會上“網事”多
- 2012-03-12福建壽寧開啟“網絡問政”察民情解民憂
- 2012-03-12了解民情、匯集民智 網絡問政讓“兩會”更親民
- 2012-03-12網絡問政還須網下用“腳板”做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