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并不是一條輕松的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
“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jié)、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是上世紀50年代第18軍進藏部隊的軍人和老一代進藏工作過的人們,展現(xiàn)出來的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優(yōu)秀品德,也是援藏干部們常記在心里的一句話。
▲幾十年持續(xù)不斷的努力,讓西藏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圖片來源:福建第八批援藏隊
舍棄常人所擁有的
放棄常人所享受的
扎根雪域高原
矢志艱苦奮斗
這是“援藏”二字的深刻意味
也是一代又一代援藏干部
奔赴高原的初心
▲省委書記于偉國等省領(lǐng)導(dǎo)與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合影。圖片來源:福建第八批援藏隊
如今
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
將結(jié)束三年的援藏工作
回到東南沿海思念已久的家鄉(xiāng)
讓我們來聽聽這三年里
高原的蒼莽群山與險峻峽谷
鍋莊舞與酥油茶
友善的面孔
陌生的話語
……
在他們的心底
留下的聲音
我們留下了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誼
周青松:
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領(lǐng)隊,昌都市委副書記
“三年的時間看起來長,但是對于改善民生來說,只是一條漫長之路的開始。
打基礎(chǔ)是省委主要領(lǐng)導(dǎo)給我們指示中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工作的核心就是“助力脫貧攻堅戰(zhàn)”。三年來,我們都是按照這個思路在實施。今年,福建在昌都的4個對口援助縣將全部實現(xiàn)脫貧,比原計劃提早了一年。這一成果讓我們倍感欣慰。
援藏不是個人的行為,是中央的戰(zhàn)略部署,是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托。我們不僅承載著3800萬八閩兒女的責任,同時也肩負著78萬康巴兒女的期待。這種責任和使命是我們重要的信念支撐。
如今,我們?nèi)甑脑毓ぷ鲌A滿結(jié)束。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我們行走的足跡和工作的印記,也留下了福建人民的深情厚誼。”
三年援藏路,一生援藏情
張立峰:
昌都市文化局(文物局)黨組書記、副局長,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巡視員
“回首這1000多個日夜,我們克服了高原帶來的身體挑戰(zhàn),緊張的工作中“白+黑”“5+2”成為常態(tài),但我們也收獲滿滿,與當?shù)馗刹咳罕娊Y(jié)下了深厚情誼。
援藏工作當然艱苦,比如察雅縣巴日鄉(xiāng)和邊壩縣沙丁鄉(xiāng)分別是昌都市文化局(文物局)的黨建扶貧以及強基惠民駐村工作點,均屬于高山峽谷地形,平均海拔3600多米,距離市區(qū)遠,沿途道路彎急坡陡、十分艱險。特別是冬季暗冰較多,路上一個不小心,便“一失足成千古恨”。但我們依然多次前往那里開展演出慰問、走訪調(diào)研,得到了當?shù)夭刈逋恼J可和歡迎。
三年援藏路,一生援藏情。我堅信,在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的努力奮斗下,閩昌兩地干部群眾的情誼一定更加深厚,藏漢民族的交流融合一定更加密切,雪域高原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加美好?!?/p>
光輝歲月,無悔征程
嚴桂忠:
昌都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副局長,福建省委宣傳部副巡視員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一路風塵,轉(zhuǎn)眼援藏已滿三年。其中經(jīng)歷了夜不能寐、干燥靜電、心臟肥大等種種高原反應(yīng)的痛苦,經(jīng)歷了行車途中車輛被山上滾石砸壞的驚險,經(jīng)歷了遠離故土、舍小家顧大家的分別,經(jīng)歷了忍受著缺氧還不得不日夜加班的巨大壓力和繁重任務(wù),無數(shù)酸甜苦辣超過過去的多年。
但我自豪在這黨旗指引下的光輝歲月,無悔在黨領(lǐng)導(dǎo)下的援藏征程。謹以這首《援藏賦》表達我的衷心祝愿:青春逐鹿旌旗紅,三載冰霜鑄青松;建功雪域新時代,惟愿中華夢早酬!”
?
建功立業(yè)在邊疆
謝雅星:
昌都市政府副秘書長,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副巡視員
“回首這三年,跟以往的歲月相比,最辛苦、最疲弱,也最充實。
援藏我是主動報名的,早早就寫了申請書。兩次援藏,很多人不理解。可能是從小受爺爺影響,我特別喜歡邊塞詩,自己寫的也多是豪放派的。去年10月,曾經(jīng)躺在月光下,想到在雪域高原兩度中秋,頓起故園情懷,立馬草就《望月》一詩:八月十五秋月輝,浩渺星漢彩云追。團圓最是人相望,清風玉露潤入微。
思家是人之常情。到邊疆建功立業(yè),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國家的需要中,實現(xiàn)自己的“中國夢”。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么做的?!?/p>
昌都緣,不會到此為止
林湫:
昌都市旅游發(fā)展局局長,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副巡視員
“剛來昌都的時候,遭到了“高原反應(yīng)+感冒”的聯(lián)合侵襲。面對昌都干燥的氣候和高原環(huán)境,我沒有畏難退縮,而是不斷調(diào)研學習,了解昌都的歷史、宗教、文化、旅游知識。
時光飛逝,從三年前對昌都的一無所知到如今漸漸養(yǎng)成穿藏裝、唱藏歌、跳藏舞的習慣,我已經(jīng)深深融入這片神圣的土地,愛上了這里的人民。
對于我、對于每一位援藏工作者來說,不論駐藏時間長與短,我們與這片高原、這座城市都早已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即使我們終究要與這座城市分別,故事也不會就此戛然而止?!?/p>
?
這1095天,我們沒有虛度
蘇永波:
昌都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福建省委組織部辦公室副主任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三年前,出發(fā)奔赴昌都時,我曾向組織表態(tài),離開西藏時,我希望打下一個好基礎(chǔ),擁有一群好朋友,留下一個好口碑。不敢說我們有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大情懷,只是期待通過共同努力,援藏答卷能夠得到高分。
如今,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這1095天的時光,我們沒有虛度!”
援藏路上做“行者”
蘇生財:
昌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福建省委宣傳部宣教處調(diào)研員
“三年來,我感覺自己挺忙碌的,就像一位步履匆匆的行者,在開滿格?;ǖ脑芈飞?,不停趕路,努力踐行“團結(jié)奉獻、真情融入、不畏艱難、不辱使命”的援藏理念,兌現(xiàn)“當好昌都人,做好昌都事”的援藏承諾。
三年里,我心里有對小孩讀高三時不能陪伴其左右的深深歉疚,有對母親離世時未能見上最后一面的無限愧疚。母親去世后的兩年多來,在夜深人靜之時,我經(jīng)常會反復(fù)聽一首歌《天之大》……
回首時光匆匆,惟嘆腳步太慢,還有很多事沒來得及做。對很多人而言,昌都只是一個地名,但對我來說,她是我永遠牽掛的第二故鄉(xiāng)?!?/p>
喜悅,來自他們的笑臉
葉毓:
昌都市邊壩縣委副書記,漳州市龍文區(qū)政府副區(qū)長
“這三年里,我有幸參與了邊壩人民脫貧攻堅的決戰(zhàn)時刻,共同推動邊壩縣順利實現(xiàn)脫貧摘帽,讓我十分難忘。
三年來,雖然血壓越來越高,頭發(fā)越來越稀落,曬得越來越像康巴人,但是看著我們付出的努力,變成了藏民搬進漂亮新村后的笑臉,變成了孩子們穿上的新衣新鞋、用上新書的笑臉,變成了美麗的休閑步道上運動散步人群的笑臉,變成了藏藥材交易達成協(xié)議后農(nóng)牧民的笑臉……我與同志們一樣,心里充滿了喜悅?!?/p>
?
援藏歲月是我心中的凈土
盧世鋒:
昌都市洛隆縣教育局副局長,泉州市惠安縣巖峰中學政教處主任
“走得越遠,發(fā)現(xiàn)自己越渺小,也發(fā)現(xiàn)自己越堅硬。險峻的公路無法改變,高寒缺氧無法改變,惡劣的氣候無法改變,我們唯一能做到的是堅定內(nèi)心的信仰。
其實,我們并沒有比別人優(yōu)秀,只是比別人少了些猶豫,少了些彷徨,多了份堅定與執(zhí)著。這三年,大家都經(jīng)受住了政治、業(yè)務(wù)、身體、作風的考驗,但相比長期在藏干部和軍人的奉獻與付出,我們的工作微不足道,需更加謙虛和努力。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以后的工作中,我將把援藏歲月打磨成人生中的進取與從容,呵護心中那片凈土,繼續(xù)以教育人的情懷、本分和擔當,守望教育?!?/p>
三上高原何所懼,一生援藏情未了
陳平磊:
昌都市洛隆縣衛(wèi)生服務(wù)中心副主任,泉州市第一醫(yī)院急診科副主任
“這已經(jīng)我第三次援藏。
2014 年4月,我作為林芝市“雙百計劃”引進的人才,在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參加援藏工作半年。2016年7月,我參加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隊。按照規(guī)定,我們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援藏的時間是一年半,2018年3 月中期輪換時,因為工作需要,我又留任一年半。
援藏的經(jīng)歷可謂辛苦。在昌都期間,我走過最險的路,睡過最冷的床,經(jīng)歷過最喘的查房。2017年8月,我去機場迎接泉州短期援藏隊的五名醫(yī)務(wù)人員來縣里,因為下雨,在路上遇到落石,滾石就正好砸在車前方,僥幸撤離后才涉險過關(guān)。還有一次在海拔 4000 多米的臘久鄉(xiāng),我和往常一樣與當?shù)馗刹孔≡谝黄?。那天夜里溫度下降到零下十幾度,屋里又沒有取暖設(shè)施,之前采取的防寒措施完全不夠用,整個夜晚漆黑寒冷、漫長難熬,是我一生中睡過的最寒冷的床……
然而,我熱愛這片高原上的土地。三上高原何所懼,一生援藏情未了?!?/p>
援藏豐富了我的教學生涯
方毅芬:
昌都市第三高級中學教師,廈門市禾山中學高級教師
“在藏區(qū)工作,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高海拔地區(qū)的嚴重缺氧和嚴寒天氣。就拿上課來說,因為缺氧,我們常常講得氣喘吁吁。而且在援藏隊里,我還是年紀最大的女教師。但是我抱著“缺氧不缺意志”的黨員老教師精神,仍然以昂揚的斗志投入到藏區(qū)緊張的工作生活中。
援藏期間,我擔任英語備課組長,把我的學生帶到了高三,陪著這群淳樸的孩子體驗了高考。備考的過程無比艱辛,可這種教學體驗又是極其不一樣的。因此,我認為援藏支教豐富了我的教學生涯。援藏確實不易,經(jīng)常失眠、生病,但是作為師者,我依然每天早上精神抖擻地站在那神圣的講臺上,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的激情上好屬于我的每一堂課,我想這既是老師的職責,更是老師的驕傲。
援藏的時光,讓我體驗了一種不同的生活,增長了見識,收獲了友誼,使精神世界更為充實而豐富,這何嘗不是一種成長、一種升華?”
?
我會永遠記得這朵高原上的小花
鄭義熔
昌都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主任,福建省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治醫(yī)生
“記得在一次下鄉(xiāng)義診中,我們遇到了一個名叫卓瑪?shù)幕加邢忍煨孕呐K病的孤兒。給卓瑪看完病,并幫她爭取到未來的免費手術(shù)機會之后,我們收拾完藥械,正要準備返程。突然一個小小的身影跑到我的身邊,往我的手里塞了一朵小花。那是一朵淡紫色的小花,薄薄的花瓣隨風輕輕擺動,湊近聞還帶著淡淡的青草味。還沒等我說話,小卓瑪就一溜煙跑遠了。
我問當?shù)馗刹窟@是什么花,卻沒人能答得上來。有人建議就叫她高原小花吧。車輛啟動了,我們站在車旁跟所有人揮手道別,小卓瑪也遠遠地朝我揮手。我小心翼翼地把那朵小花捧在手里,朝她微笑了一下。我想她就像這朵高原上的小花一樣,雖然身處艱苦的環(huán)境,但仍然希望有一天能完美地綻放。在她綻放之前,需要更多的人用愛和溫暖來澆灌、呵護她,守護她的健康,讓她能更加快樂地成長。
我會永遠記得這朵高原上的小花。”
格?;ǎ腋V?/p>
常在西藏的人說,格?;ú⒉惶刂改撤N具體的植物
它是高原上生命力頑強的不知名野花的代名詞
就像這個高原上的人們一樣
喜歡陽光,不畏雨雪風霜
如今,到了“閩八援”說告別的時候
離開高原,離開昌都
他們的心里卻種下了一片格?;?/p>
三年援藏,是留在他們心中
一生的印記
(摘自福建支部生活微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