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據(jù)《山西經(jīng)濟日報》報道,傳說吃元宵習俗與東方朔和一位宮女有關。東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十五晚上可讓擅做湯圓的宮女元宵做好湯圓。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jié)。
宋朝:元宵燈展全民狂歡 把花燈戴到頭上 年年鬧元宵,年年看燈展。在宋朝,元宵燈展絕對是全民狂歡。 以北宋京城為例,每年冬至剛到,官府和富裕之家就開始為元宵節(jié)的燈展做準備了:在皇宮南側搭建舞臺(以便讓皇帝和臣民共同觀看各路藝人的精彩表演),在御街兩旁安放欄桿,在全城主要街道的十字路口劃定場地(供燈展和表演之用),并出資協(xié)助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進京排練(時稱“行放”,意即彩排),讓他們在燈展期間大顯身手。當然,更要出錢采購花燈,包括燈球、燈槊、絹燈、鏡燈、字燈、水燈、龍燈、鳳燈、走馬燈……還有很多巨型花燈無法搬運,只能就地扎造。 《東京夢華錄》載: 自燈山至宣徳門樓橫大街,約百余丈,用棘刺圍繞,謂之“棘盆”。內設兩長竿,高數(shù)十丈,以繒彩結束,紙糊百戲人物,懸于竿上,風動宛若飛仙。內設樂棚,差衙前樂人作樂雜戲。 皇宮南側,東西大街,街道兩側是幾百米長的燈展區(qū)。人們用帶刺的樹枝編成柵欄,柵欄內豎起幾十丈高的巨竿,竿上懸掛著紙糊的神仙、佛像、戲曲人物,風一吹,神佛皆動,就跟活的一樣。這兩根巨竿中間是戲臺,官府派藝人在此表演。 如果我們在燈展期間來到宋朝,還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項奇觀:好多宋朝人竟然把花燈放到頭上,人在街頭漫步,燈在頭上閃爍。 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載: 婦人又為燈球燈籠,大如棗栗,加珠翠之飾,合城婦女競戴之。 宋朝的巧手工匠把燈籠打造得像棗子和栗子一般大小,再用珍珠和翡翠做裝飾,晶瑩剔透,光彩奪目,往頭發(fā)上一插,成了最耀眼的飾品。到了元宵燈展的時候,滿城婦女都戴著這樣的燈飾上街。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