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8日,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做客新華網,就宏觀經濟和物價話題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
[主持人]其實說到農產品,確實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一個重要指標。谷賤傷農、谷貴傷民,農產品價格在調控中,需要兼顧各方利益。您如何看待這種利益的平衡。
[梅新育]農產品的價格調控往往在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有一個相互兩難的問題,價格太便宜了,作為市民消費者來說自然笑逐顏開,但是谷賤傷農。如果高了,市民消費者又怨聲載道。所以確實需要在這中間找到一個比較平衡的目標。第一,我們需要看到,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非常少的國家來說,農產品在較長時間內,它的相對價格必定是上漲的,不能指望一個人均耕地非常少的國家,農產品價格持續(xù)保持。第二,保證農產品價格在一定時期內上漲的幅度不至于失控。第三,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與這個是相適應的。如果把握住這三點,我想就可以。
[梅新育]但不管怎么樣,我認為可以確認的一點,中國市場農產品價格上漲的趨勢,這一點是不可更改的。特別是土地密集型的農產品,比如糧食、棉花,需要耗用大量土地的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它的價格上漲將會更加突出,而且這些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將是我國農業(yè)生產規(guī)模當中,是最早喪失成本競爭力的行當。農業(yè)當中別的農產品生產,可能與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這樣的發(fā)達國家相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還能保持成本競爭力,但是像糧食、棉花這樣的土地密集型產品,將是最快喪失成本競爭力的產品,其實現(xiàn)在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喪失成本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