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今天(9月21日)有媒體就前幾天引起輿論大嘩的《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發(fā)表了評論。該評論認為,對李嘉誠跑路無需“道德綁架”,“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動,市場的規(guī)則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內,資本享有來去自由的權利”。因為“今天的大陸,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場透明,當然有足夠的底氣接受任何資本的歸去來兮”。所以,“時間將證明,大陸錯過的可能只是一兩個商人、一兩家企業(yè),而他們失去的,則將是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整個時代”。有鑒于此,對李嘉誠跑路,“與其挽留不如目送”。 在李嘉誠之前,“跑路”之所以成為一個流行詞,正是因為此現象已經常見于經濟增長較快的東南沿海地區(qū)。令這些在市場上摸爬滾打的老板們跑路的發(fā)令槍響也正來自于市場。而李嘉誠,不過是這些老板中資歷最深、財富最多、身份最特殊的人而已。跑路的小老板們,在熬過了艱苦的創(chuàng)業(yè)階段后,跑離于讓他們發(fā)財的環(huán)境;跑路的大老板李嘉誠,當初在法治與市場不健全的條件下大舉投資中國大陸,而今忙不迭地拋售資產,避險而去……這一切,都難以用道德的理由去解釋,因此也難以道德的標準去評判之。 實際上,對李嘉誠跑路事件,最易讓人失態(tài)的心理就是施主心態(tài)。此所謂施主心態(tài),就是“讓你富你才富”的乜斜一切的心態(tài)。正是這種土豪暴發(fā)戶的心態(tài),在經濟形勢之外,為李嘉誠湊齊了跑路的充分條件。而“讓你富你才富”的施主心態(tài),和“你傻你才跑路”的意淫,其實都是基于同一種邏輯和同一種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之所以有害,是因為這種心態(tài)既沒有歷史的根據,也沒有現實的緣由。 中國改革開放已近四十年的時間。伴隨幾十年風頭最健的快速發(fā)展而來的,是巨大的增長績效和距離改革開放起點漸遠的現實。這個巨大績效和距起點漸遠的現實,在不少人的思維中,構成了經濟常識、社會常識和發(fā)展常識被忽視乃至被無視的根據。常識被忽視、被無視的結果之一,就是“別讓李嘉誠跑了”的追討及其施主心態(tài)。 中國的開放,不是向計劃經濟體制開放,而是向市場經濟體制開放,否則就沒有什么開放的問題;由此,中國的改革,其標準和方向也即是市場化的標準和市場化的方向,否則也同樣不存在改革的問題。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伊始時的中國,政治甫定、法治始張、市場闕如,想象一下,一個想發(fā)財的老板該有多大的勇氣才會對“十年動亂”后中國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抱以信心,該有多大的冒險精神才敢踏足百廢待興、百業(yè)待舉的中國大陸來讓自己的資本升值! 以李嘉誠為例,從改革開放政策開始實施時起,幾十年間,幾乎所有中國高層官員都曾、甚至不止一次與其見面。也正是有了這些高層官員手中權力的承諾與保障,李嘉誠和李嘉誠們才斗膽把身家性命放在了還遠談不上“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場透明”的中國大陸。在難言“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場透明”的情況下,以權力和權力主導的政策來代行法治的部分功能,是后發(fā)國家和轉型社會的特點之一。這種“與權力走的很近”的現實,即使如李嘉誠所愿,也并不構成“別讓李嘉誠跑了”的理由。 今日中國大陸有了喝止李嘉誠跑路的底氣,其實也是部分受惠于李嘉誠的勇氣和眼光??丛谶@種勇氣和眼光的份上,對李嘉誠,即使不感恩,至少也要望其項背說一句:請走好,歡迎再來。 |
相關閱讀:
- [ 09-18]“李嘉誠資本運作”成熱點的冷思考
- [ 11-29]講法治自由就無須擔心李嘉誠撤不撤資
- [ 10-24]李嘉誠拋售商業(yè)地產不只因泡沫風險
- [ 10-23]李嘉誠撤資背后的兩張資產負債表
- [ 05-23]李嘉誠“退而不憂”的底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