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徐鵬飛 當青春敘事缺乏奮斗色彩,把成長的代價等同于放棄一切美好的事物時,這批青春片與其說是在懷念已然消逝的青春,不如說只是講述了一個沒有青春的青春故事 近幾年來,以青春片為代表的中小成本國產片屢屢創(chuàng)下市場奇跡,如《失戀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包括今年的《北京愛情故事》《后會無期》《匆匆那年》等,這些青春題材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的喜怒哀樂,但同時暴露出許多問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故事,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青春主題。青春片作為一種類型電影,在上世紀60年代前后以“殘酷的青春”面目出現。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青春、時尚、反叛等青少年亞文化開始全面“占領”主流文化舞臺,全球文化中活躍的力量呈現出一種相對低齡化的特征,青春片也呈現出很多走向。 與偏科幻、動作風格的好萊塢青春片相比,今天我們國產青春片更多的是講述校園的青春和走出校園的職場故事,情節(jié)多為戀情、友情、競爭及背叛。青春不僅指稱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更是一種精神氣質和時代氛圍。從“五四”時期“新青年”登上歷史舞臺,到新中國唱響“青春之歌”,再到上世紀80年代“年輕的朋友來相會”,20世紀的青春故事往往與民族和國家的革命、歷史等宏大敘事聯系起來。相比這些充滿理想主義的青春敘述,當下的青春片很少涉及宏大主題,愛情、友情、升學、工作是他們的關注點。當下的年輕人成長在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和平年代,他們沒有經歷大振幅的社會變動,他們面對的最通常的問題是個人的小悲歡和小離合。正如《匆匆那年》中男孩陳尋為初戀方茴做出的最大犧牲就是高考時主動放棄13分的大題,以求能上同一所大學,而畢業(yè)聚餐中方茴的痛哭流涕也是因為高考沒有考好。 表現在電影創(chuàng)作中,當下國產青春片的整體特征是缺少跟這個時代的砥礪與激蕩,因而更像一種對現實有意無意的逃避。它們幾乎都訴諸單一的“懷舊”,不管是《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對90年代大學校園的追憶,還是《匆匆那年》對2000年前后中學校園的唯美展現,都力圖喚起觀眾對逝去的青春年華的懷念。這些剛剛成年或進入中年的青春回想多少顯得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味道。借用另一部電影的名字來描述這一代年輕人,就是“老男孩”——他們還沒有真正變老,就已經在唱著“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曲,學生時代成為他們無限緬懷的人生段落。例如,《老男孩之猛龍過江》中,選秀失敗的筷子兄弟再次回到中學晚會的舞臺,他們期望自己從來都沒有畢業(yè)過;而《匆匆那年》的結尾處,陳尋渴望回到籃球比賽現場,重新開始與方茴的愛情。因此,我們當下看到的青春片,無論題材還是視野,可以說都非常有限,其氣象也明顯卑弱。稚嫩、無辜的面孔下為什么會隱藏著這顆蒼老的心靈呢?也許,與獨生子女一代所經歷的社會遭遇有關。 與上世紀90年代青春片中的叛逆、挫折的主題不同,如今的青春片中,“我們都是好孩子”,而且都是生活在大城市里的衣食無憂的好孩子。這些電影中沒有農村青年,就連小鎮(zhèn)青年、縣城青年也鮮有出現。這也許不能全部歸咎于創(chuàng)作者藝術視野的狹窄,它恰恰反映了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局限。這些“溫室里的花朵”一旦走向社會,走進職場,立刻感受到市場經濟下的生存壓力,這或許就是他們渴望回歸單純校園生活的心理動機——因為那是一個競爭不太激烈,能夠享受到父母呵護、老師關懷、同學情誼的時空。青春應是仰望星空的青春,而我們目前的國產青春片缺乏奮斗色彩,把成長的代價等同于放棄愛情、夢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在這個意義上,這批青春片與其說在懷念已然消逝的青春,不如說只是講述了一個沒有青春的青春故事。 藝術觀念的局限封堵了青春片的多種藝術可能性。國產青春片要實現藝術上的提高,應該勇敢走出青春的小感懷,走出封閉的、夢幻般的校園想象,在更廣闊的世界中磨練青年的心智和視野,尋找和實現新的人生可能。不錯,電影是造夢的藝術,但它不等于鼓勵逃避。青春題材電影應該敢于“冒犯”觀眾,在造夢的過程中刺痛、鼓舞、開悟,讓青春綻放出多彩的夢想。 |
相關閱讀:
- [ 12-10]青春片不作死就不會死
- [ 12-08]《匆匆那年》,那顆被歲月擠疼的青春痘
- [ 12-08]青春經不起銀幕三番五次念叨
- [ 09-03]達標的頭發(fā)也并非是種青春的痛
- [ 08-21]戲曲也應為青春代言
- [ 08-20]聚的是回憶,散的是青春
- [ 08-15]青春和奧林匹克的美麗攜手
- [ 08-13]張揚的青春需安全意識隨行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