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成人免费国产|2021国产精品夜夜|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尤物蜜芽国产成人精品区|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软件|色噜噜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视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wǎng)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wǎng) > 西岸時評> 民生巷議 > 正文

公交縱火案與媒體“博眼球”

2014-07-17 15:27:59?劉雪松?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林雯晶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人們還沒從杭州“7.5”、長沙“7.11”兩地的公交車人為縱火案驚魂之中緩過神來,7月15日,廣州再次發(fā)生類似的案件。不幸的是,廣州公交車上的燃燒案,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33人受傷。人們不禁驚嘆,如此密集的同類案件發(fā)生在同樣的公共空間,這到底是偶然還是必然?

3起公交車燃燒案,場面驚人地相似。如果不是犯罪嫌疑人相繼水落石出,它完全就像出自同一個犯罪分子之手。因此,人們不免會想到作案手段的模仿效應。

其實犯罪手段的模仿,不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真正難以捉摸的,還是犯罪心理的模仿效應。從去年制造廈門公交燃燒案的陳水總起,輿論就一直呈現(xiàn)出一種角力和扭曲的態(tài)勢。一方面對逝者寄予同情,一方面對制造公交暴力事件的犯罪分子,從沒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用來煽情的細節(jié)。甚至有時候,無辜的逝者無人問津,而犯罪分子的家門已被各路媒體幾近踏破。尋找犯罪動機,成為一些媒體試圖解剖深層次社會根源的一條必選之路。他們看上去似乎在揭示社會不安定因素的本質,實際上卻有意或無意之間,在犯罪分子生存際遇的種種細節(jié)中,寄予了熱切的煽情與深切的同情。

一些“無悲劇不制度”的網(wǎng)絡名人,更是在每次悲劇面前像打了雞血一樣,他們看上去是聞悲則怒,實際上是逢悲必罵體制,似乎犯罪之惡,都是制度之惡。他們眼中的公交犯罪,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一種宣泄。他們在貌似理性的思考中收獲一些粉絲的點贊與跟隨,卻混淆了暴力犯罪與公眾生命安全的概念,人為地制造了官民對立,博得人們盲目的同情,某種程度上給那些預謀報復社會的極端暴力犯罪分子,構成了一種錯誤的暗示——做一個陳水總、包來旭,反而能夠引起更多人的同情。

不錯,任何一起公共環(huán)境下有意制造的暴力犯罪,犯罪主體多多少少有著或引人注目、或發(fā)泄不滿的內心訴求。但是,即便解決自身問題的渠道還不暢通,即便自己的處境多么不幸、心境多么悲觀,都不是可以將無辜的生命綁架到死路上的理由。如果輿論和媒體,不能對這樣的暴力犯罪同仇敵愾,而是以“博眼球”為第一訴求,搶著挖掘犯罪分子的家庭背景、生活困境、心路歷程,便會淡化社會對于暴力犯罪的激憤情緒,轉移民眾客觀分析和判斷暴力犯罪的視線,轉嫁社會矛盾,使得這些試圖犯罪的分子,為自己像陳水總、包來旭一樣實施犯罪,找到自我解脫的心理認同。

對接二連三的同類暴力犯罪扎堆出現(xiàn)的同情,其實是一種輿論暴力,只不過這種暴力,因為有著溫情與人性的包裹,將隱藏的對公眾生命安全的冷漠,用溫暖與同情、人性與煽情的偽裝,裹得嚴嚴實實,反而讓社會造成一種錯覺,可恨的不是綁架別人生命一起陪葬的暴力犯罪實施者,而是制度。

如果排除輿論中有意為之的、與犯罪分子同樣心靈扭曲的可能性,那么,一邊為無辜的死難者點蠟燭,一邊為暴力犯罪分子尋找犯罪理由的輿論情緒,客觀上造成的后果同樣是為犯罪洗地。這種無底線的同情泛濫,實際上是看似客觀報道的另一種混淆視聽。

一個制造無辜生命悲劇的犯罪分子,其個人的悲情與公共的悲劇相比,誰輕誰重?輿論倘若對于犯罪心理、犯罪動機、犯罪細節(jié)事無巨細地加以渲染并且寄予同情,那些本想犯罪的人們,就很可能會更加放大自己的悲情心理,并且像鼓了勁似地走到前仆后繼的同一條犯罪道路上去。

昨天廣州警方公布的犯罪嫌疑人,令人驚訝地看到,一個25歲的年輕人,竟然會因個人賭博輸錢而心生不忿,在公交車上制造了這場縱火慘案。如果不是因為賭博,媒體同樣可以在這個輸不起錢、甚至可能已經窮困潦倒的小伙子身上,挖出這樣或者那樣令人同情的細節(jié)來。但是,這個心理已經變態(tài)的小伙子,誰能保證他的心理扭曲過程中,是否有著被輿論扭曲了的陰影?是否在媒體連篇累牘關于陳水總、關于包來旭等看似令人掬得出淚來的同情式報道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是否在那些“無悲劇不制度”的公知式反思與憤慨之中,找到了心理與道義上的支撐?

我們可能難以控制犯罪分子心理的變態(tài),但影響社會犯罪心理的輿論和媒體,心理萬萬不能變態(tài)。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wǎng)站地圖 | 網(wǎng)站公告 |
國新辦發(fā)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wǎng)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wǎng)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wǎng)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