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廣州市有關領導表示,廣州在去年賣地收入高達838億元的情況下,今年再加大供地力度,主要用于還債。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為何廣州“土地依賴”卻仍在不斷加深?重重疑問尚待解答。 一問:“熱衷賣地”為哪般?近年來,廣州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不斷加大。據統(tǒng)計,2008年廣州土地出讓金收入為173億;2009年突破300億;2010年突破400億;2013年更高達到838億,創(chuàng)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廣州土地出讓金占財政收入比例也不斷提高,達到1/3左右。2014年土地出讓規(guī)模將更大。 廣州“熱衷賣地”的背后或是巨大的債務壓力。據報道,截至去年6月,廣州市政府性債務2865億元,暫付款等隱性債務696億元,合計共3561億元,如按年息6厘計算,一年付息約220億元。財政還本付息負擔比較重。 分析認為,大規(guī)模出讓土地的確可以達到暫時“止渴”廣州財政收支的壓力效果,但是會進一步將整個城市未來的發(fā)展動力、財政收入來源與房地產、賣地收入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這不僅是對居民追求幸福生活方式的一種變相扭曲,同時也將城市發(fā)展置于更加危險的路徑之上。 事實上,當依靠賣地收入支撐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將難以為繼,地方債務風險就會驟然增加,最后結局如同飲鴆止渴。 二問:“寅吃卯糧”到幾時?根據去年底廣州市人大城建環(huán)資委公布的調研報告中稱,廣州用地供需矛盾突出,按照廣州市前10年的新增用地速度(年均新增38平方公里),2015年前就將無地可用,2025年前后將突破生態(tài)用地的警戒線。 土地是稀缺資源,事關子孫后代生存與發(fā)展的物質基礎,絕不能利用土地來實現短期政績,但是一些地方的行為卻是只管“今朝有酒今朝醉”。從近期廣州市的相關情況來看,廣州規(guī)模宏大的基建還將繼續(xù)熱火朝天,賣地還債注定也是不可避免。 可以說,這種“寅吃卯糧”的行為除了一些財稅體制等外界因素外,更暴露出一些地方的戰(zhàn)略短視以及不正確的政績觀。而且還會將地方經濟陷入“賣地—舉債—再賣地”的惡性循環(huán),用未來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當前的虛假繁榮“埋單”。地方政府當警醒:這種“透支式”發(fā)展終會導致出現無地可賣的情況,過分依賴土地財政,地賣完了該怎么辦? 三問:“壯士斷腕”何時動?有廣州人大代表指出,2013年,廣州4000多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有1600多億元是房地產投資;反映在財政收入方面,2200多億元的財政收入總盤子,有838億元是土地出讓金收入。這充分暴露出土地財政依賴下的廣州在發(fā)展后勁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上存在問題。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旦地方政府在土地上取得巨大的收益后,就很容易產生嚴重的依賴性,渴望坐享其成,不努力發(fā)展實體經濟,甚至將信貸和社會資本被從實體經濟中抽走,造成實體經濟的失血,更別提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調整經濟增長結構了。 事實上,類似的土地依賴并非廣州獨有,國內一些城市對土地的依賴程度甚至遠高于廣州。但是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廣州更應充分發(fā)揮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銳氣和轉型勇氣,率先為廣東乃至全國深化改革開放、擺脫土地依賴探路。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也表示,廣東經濟到了必須下決心調結構轉方式的階段,轉型升級是廣東必須邁過的“坎”。對于廣州來說,轉型升級必須搶占經濟發(fā)展的制高點。 對此,廣州官員要有危機感、緊迫感和憂患意識,須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和壯士斷腕的魄力來推進改革,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如果地方政府不敢涉險灘、不敢啃硬骨頭,仍舊試圖走老路、唱舊調,勢必讓中央力推的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在廣州成為一紙空談。(作者系新華社記者) |
相關閱讀:
- [ 02-25]關注農村土地流轉問題:防止農村貧富分化加劇
- [ 02-25]國土部將出臺農村集體所有土地征收補償等條例
- [ 02-24]官員:土地流轉要尊重農民意愿 由農民說了算
- [ 02-23]專家熱議土地改革難點與突破
- [ 02-23]評論稱地方患上土地依賴癥:沒土地談發(fā)展難想象
- [ 02-21]全國深化土地改革總體框架已明確
- [ 02-20]國土資源部:禁止隨意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
- [ 02-17]農地流轉信托項目多地開花 恐加劇土地非農非糧化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