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說中國經濟沒有問題和隱憂,關鍵是對現狀要客觀分辨,切不可被背景復雜、似是而非的各種“衰敗”論調弄得不知所以。到明年這時候,我們將再次發(fā)現,年年被唱衰的中國經濟不但再次“挺”了過來,而且體質已進一步改善。 國家統計局昨天發(fā)布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比照以往慣例,公報的發(fā)布時間比往年有所提前。顯然,國家統計局希望能夠趕在下月初召開的全國人大政協會議前,向全體國民通報去年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穩(wěn)中有進、穩(wěn)中向好”的基本態(tài)勢。(相關報道見B2版) “穩(wěn)中有進,穩(wěn)中向好”的結論,摘引于國家統計公報的導語。這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客觀結論。2009年至2011年間,國內年經濟增長區(qū)間在10.4%-9.2%之間,那是受4萬億財政資金和十數萬億元社會資本共同刺激的結果。2012年開始施行“十二五”規(guī)劃,中央政府主動將經濟增幅下調至年均7%,為結構調整留足了彈性和空間。2012年至2013年,實際經濟增幅都是7.7%,高于計劃預期。更為可喜的是,到2013年末,第三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yè),全年900萬人的就業(yè)計劃實際完成1200多萬。中國經濟自1949年來首次實現由服務業(yè)領銜,以及就業(yè)指標如此靚麗,說明“十二五”前兩年國內經濟結構調整已初顯成效。以適度犧牲經濟增速所進行的結構調整,在2012年深秋黨的十八大后進一步提速,從而在2013年底,初步形成了表征中國經濟由“數量型發(fā)展”向“數量與質量并重型發(fā)展”的一道分水嶺。 這樣的“提前通報”實屬必要和必須。今年一月,受春節(jié)因素影響,以及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guī)定”、“六項禁令”帶來的節(jié)儉清風吹拂,國內主要經濟指標與去年12月相比出現小幅下滑,尤其是制造業(yè)與服務業(yè)經理人采購指數的雙雙下滑,不免讓人擔心,未來數月宏觀經濟活躍度會否繼續(xù)收縮。此外,今年一月國內金融市場活躍度低于預期,商業(yè)銀行信貸偏緊,外加美國收緊了量化寬松政策口子,“金磚五國”只剩中國“金雞獨立”,所有這些因素和擔心之疊加,率先在國際資本市場引發(fā)了一波集中唱衰中國,繼而妄言“中國經濟馬年失速很難避免”的議論。一時間,圍繞中國經濟馬年走勢的奇談怪論甚囂塵上,似乎中國經濟馬年真要硬著陸,以至于情況會更糟。 每年全國“兩會”前,往往都是國內自辦或中外聯辦的非官方經濟論壇、研討會的高峰期,各路經濟學界人士,包括來自西方國家的經濟權威們,都想踩到這一時間節(jié)點,發(fā)表高談闊論,人為制造各種針對中國經濟的話題包括負面話題,試圖影響中國“兩會”的議題及代表委員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的話題走向。今年也如此,從一月到上周,故意混淆中國經濟客觀存在的諸多問題之性質(譬如夸大中國政府性債務風險,故意放大中國影子銀行的潛在危險等),繼而印證中國經濟方方面面均疾患纏身的“唱衰潮”,已連續(xù)上演數個波次。 中國經濟的現狀究竟如何?國家統計公報最具說服力。馬年中國經濟的走勢又將如何?我們的判斷是,基本面(結構調整、內需增長和經濟運行質量)將進一步趨好。昨天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今年的發(fā)展“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這次政治局會議主要為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定下基調,這個基調就是具體落實三中全會《決定》,全面深化改革。而三中全會定調的全面深化改革,當前又以深化經濟改革為主,以結構調整為三大主線之一,倘若經濟形勢真的很糟糕,“兩會”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應當如何刺激經濟,而不是深化經濟改革。 當然,并非說中國經濟沒有問題和隱憂,關鍵是對現狀要客觀分辨,切不可被背景復雜、似是而非的各種“衰敗”論調弄得不知所以。到明年這時候,我們將再次發(fā)現,年年被唱衰的中國經濟不但再次“挺”了過來,而且體質已進一步改善。 |
相關閱讀:
- [ 02-25]中央政治局:今年經濟社會發(fā)展要從六方面著手
- [ 02-23]絲綢之路經濟論壇側記:“帶路”的商機與訣竅
- [ 02-22]鮑卡斯宣誓就任美國駐華大使 欲推動對華經濟關系
- [ 02-22]公款消費受到遏制 整治畸形消費割了經濟“毒瘤”
- [ 02-22]女子因法院失誤被牽進經濟糾紛 官司打6年無進展
- [ 02-22]中國遏制公款消費 專家稱短期拖累經濟但影響有限
- [ 02-21]貨幣成蘇格蘭獨立關鍵障礙 民眾關注經濟得失
- [ 02-21]"反四風"破除白酒行業(yè)瘋狂泡沫 有利經濟健康發(fā)展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