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好今年物價,從生產流通環(huán)節(jié)做文章余地已不大。余地尚大的是深化政府審批制度、行政許可制度、行政收費制度改革。 國家統(tǒng)計局昨天起陸續(xù)公布去年全年國民經濟運行各項主要統(tǒng)計數據。昨天先期公布的是去年12月CPI漲幅和全年CPI漲幅。今天起到下周末前,按以往慣例,其他統(tǒng)計數據也將相繼對社會公布。 去年CPI漲幅最終被定格為上漲2.6%,遠低于全年上漲3.5%的調控目標,就這樣一個物價調控結果,對于政府而言足以感到欣慰。至于全年經濟增長、外貿、內需、投資等更關鍵的經濟運行數據雖尚待公布,但總體穩(wěn)健增長且增長質量有所改善之大格局,則可以提前作出樂觀預判。 業(yè)界與城鄉(xiāng)居民對經濟運行數據的關注重點差別很大,后者對經濟好壞的感受主要來自收入和物價。去年全社會收入增幅數據有待公布,但前11個月此項數據大體在10%上下波動。這一收入增幅,不同行業(yè)員工的感受雖有區(qū)別和不同,但多數勞動者都已從中受益卻系不爭事實。至于物價,尤其是日常生活必需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和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漲幅,城鄉(xiāng)居民的真實感受與國家統(tǒng)計所發(fā)布的數據相距較大。 城鄉(xiāng)居民實際感受主要來自民生物價,國家統(tǒng)計的數據來源于綜合物價經加權計算所得均數。必須正視的是,民生物價的涵蓋面雖遠小于綜合物價的涵蓋面,但前者對城鄉(xiāng)居民尤其是數量居大多數的中低收入群體的影響非常直接??s小國家物價統(tǒng)計與城鄉(xiāng)居民真實物價感受之間的巨大差距,消解后者對前者的種種猜疑和失信,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官方與民間都認為,服務價格與食品價格漲幅過快(且一旦漲上去了就不容易回落),是拉動物價走高的兩大主因。前者漲幅過快但涉及面較小姑且不論,后者漲幅過快且連續(xù)數年如此,有人認為主因是天公不作美,有人認為是食品安全成本過高,有人認為是流通成本上漲兇猛所致。應該說,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充當了食品價格上漲過快的推手,但核心的推手卻系食品及處于產業(yè)鏈前端的農產品種養(yǎng)植(殖)用工成本自2007年以來持續(xù)高位攀升。從表象計,用工成本雖每年增幅大體在10%—13.5%之間波動,但計算增長的底(基)數卻越來越大。舉個例子,上海江橋蔬菜批發(fā)市場5年前雇個蔬菜挑揀裝箱工,每天60元就可搞定,現如今每天200元還無人肯干。此外,處于第二推手位置的要數市場攤位費越收越狠。兩大主要推手再加其他成本疊加,城鄉(xiāng)農貿市場農副產品和肉禽水產的實際價格漲幅已接近于“邪乎”狀態(tài)。 事既如此,國家統(tǒng)計所公布的CPI漲幅又何以處在全年2.6%的“溫和”狀態(tài)?考量去年政府調控物價的外部環(huán)境,政府的“運氣”其實不錯。其一,世界經濟尤其是歐美經濟依然半死不活,全球大宗生產資料價格相對處于低位,輸入型通脹因素被排除;其二,國內糧食及主要農副產品實現“十連增”,致使食品漲價因素中最兇狠的“短缺因素”被排除,否則食品價格漲幅將更加“放浪不羈”;其三,喊了多年原打算去年初就梯次鋪開的資源價改被人為延后,從而剔除了大宗工商產品價格構成中的資源價改因素。 今年調控物價面臨的外部環(huán)境,政府已不可能如去年那般幸運。第一,今年全社會工資水平的基數更大,同樣的增幅拉動物價上漲的權重勢必更大;第二,“資源價改”已無退路,否則因其人為滯后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yè)升級,將致使正處于艱難進行的后者失去爬坡必須的“價格刺激”,而一旦“資源價改”啟程,大多數日常生活用品和食品價格都將因此而上漲;第三,世界經濟從去年三季度開始站上了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首個增長通道,今年增幅雖不會太大,但增長趨勢已成,這就意味著全球大宗生產資料價格將整體走高,輸入型通脹將重新對國內物價調控形成困擾;第四,糧價乃百價之基,今年糧食及主要農副產品能否實現“十一連增”誰也不敢打包票,一旦糧食減產物價調控壓力將驟然放大;第五,全球經濟回暖意味著外貿出口將再度放量,從而進一步刺激國際大宗生產資料價格過快上漲。 調控好今年物價,從生產流通環(huán)節(jié)做文章余地已不大。余地尚大的是深化政府審批制度、行政許可制度、行政收費制度改革。如果能如前天國務院常務會議所要求,再把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砍掉三分之二并同步砍掉行政收費,令企業(yè)生產成本中的“行政成本”有一個明顯下降,對調控今年物價就較為有利。 魯寧(上海 學者) |
相關閱讀:
- [ 01-09]中國今年薪酬漲幅或居亞洲首位 改善生活還需穩(wěn)物價
- [ 01-09]2013年CPI今日公布 料漲2.6%遠低于調控目標
- [ 12-31]多家機構預測12月CPI為2.5% 明年漲幅略有擴大
- [ 12-26]報告稱貧富分化取代物價房價成最受關注社會問題
- [ 12-24]實質薪資遭物價吃掉 臺灣上班族日子比15年前還慘
- [ 12-24]十幾個部門規(guī)范不了學生午餐?
- [ 12-24]中國青年報:河南新密十幾個部門規(guī)范不了學生午餐?
- [ 12-23]北上廣深生活成本均居全球前50 比肩巴黎紐約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