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車上牌卡殼,卡在部門利益化
www.fjnet.cn?2012-09-07 08:02? 曹 林?來源:廣州日報 我來說兩句
新學期開始,很多地方的小學、幼兒園購買了符合國家新標準的校車用來接送學生,然而,這一“上應法規(guī)、下順民意”的舉措?yún)s在多地遭遇“辦不了牌照,無法取得校車標牌”的尷尬。國務院制定的《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已在4月5日公布施行,其目的就是為了“加強校車安全管理,保障乘坐校車學生的人身安全”。為何當符合標準的新校車擺在面前時,一些地方相關(guān)部門的表現(xiàn)又令人失望呢? 以前大眾一直以為,校車上路最大的問題是錢,沒想到錢之外,還有無數(shù)的障礙阻礙著學生享受到這一應得的福利。上牌卡殼,就是看得見的障礙之一。 為什么不給校車上牌呢?校車乘客的身份比較特殊,學生易受傷害,因此對車輛質(zhì)量和司機素質(zhì)都有更高的要求——但在申請牌照上卻跟正常車輛一樣,只要車輛符合各項標準,就應該能取得校車標牌的。這在法律上不應有任何障礙??蔀槭裁茨敲炊嗟胤缴喜涣伺颇??相關(guān)部門并沒有給出清楚的解釋,只是習慣性地把責任往其他部門踢,習慣性地找各種借口,什么校車安全管理條例細則未定,原有校車過渡期時限不明等等。說來說去,意思只有一個,在不上牌問題上,交管部門沒有責任,問題都在其他人身上。 這是典型的部門利益從中作梗。有一句話形容當下的部門利益化:有利則爭,無利則推,他利則拖。校車上牌這件事上,把相關(guān)部門的利益化思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校車上牌,是對學生有利的事情,可是,這種利益,只是公共利益,只對學生有利,對有些政府部門并沒有“利益”。有些部門眼中的利益是,能不能充實部門的小金庫,能不能給自己增加福利。有利于本部門的利益,那才叫利益。比如,一項政策,能給部門增加權(quán)力,增加收費的機會,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可以兌換為好處的利益,才叫利益。 部門利益化的背后,是部門的公司化思維,有些部門已經(jīng)成了一個牟利的公司,將部門利益和賺錢置于一切利益的首位。有了利益,他們才會積極地去爭取,雷厲風行地審批通過,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可如果沒有利益,就推,就躲,甚至設(shè)置重重障礙,把事情攪黃。校車上牌,無法給相關(guān)部門帶來實在的好處,沒有增加亂收費的機會(校車能享受到不少優(yōu)惠),于是就一推了之了。 最關(guān)鍵的是,相關(guān)部門不給校車上牌,也是在逃避可能產(chǎn)生的責任。不給校車上牌,校車出了問題,可以把問題推給司機和學校。可如果上了牌,則會被輿論追問“為什么給有問題的校車上牌”。有些人的思維就是這么不負責任,不是通過負責任的監(jiān)管和審查避免問題,而是干脆通過“不上牌”逃避責任。 這種不負責任的思維在校車問題上已出現(xiàn)過。去年甘肅校車慘劇發(fā)生后,各地整頓校車,但有些地方是怎么整治的呢?河南滎陽一些孩子家長向媒體曝料,稱他們那里的一些幼兒園不再為孩子入園提供校車。不僅滎陽,福建晉安也是如此,校車停運進行整頓,導致學生上學難,上千學生被迫停課。 停運校車,一些地方領(lǐng)導的邏輯可能是:在其他地方校車出問題后,保證本地不出問題,就是最大的政治,否則不好向上級交代。于是,保險起見,干脆所有的校車都停運了。這就是“對上負責”而“不對下負責”,他們所想的只是“保證不出問題”,而不管學生是不是有車坐、會不會因此停課。校車不上牌,可能包含著同樣的避責邏輯。 曹林(媒體評論員) |
- 責任編輯: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06]保證校車質(zhì)量關(guān)鍵不在準入門檻
- [ 06-13]對校車啥時候才能有效監(jiān)管?
- [ 05-29]養(yǎng)校車不僅僅是錢的問題
- [ 04-30]校車事故 頻發(fā)
- [ 04-11]把好校車技術(shù)標準關(guān)
- [ 04-11]管理條例恐將難以終結(jié)“校車安全之痛”
- [ 04-11]校車安全應從紙面駛進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