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真在乎“農民工”這稱呼嗎
www.fjnet.cn?2012-01-05 09:02? 曹 林?來源:華西都市報 我來說兩句
“農民工”這一早成約定俗成的稱謂,或許將退出歷史舞臺了。近日,農民工輸入大省廣東和輸出大省河南的官員,都提出將適時取消“農民工”稱謂。(1月5日《華西都市報》) 取消“農民工”稱謂,不是什么新事情,早就有人提出來了。 這樣的取向,體現(xiàn)了官方對農民工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稱呼不是一個小問題,而體現(xiàn)了一種細節(jié)上的文明。不過,這樣的政策還是招來了一些質疑聲,比如有人就質疑,如果農民工貧弱的生存狀態(tài)得不到改變,歧視還將存在——稱呼只是其表,關鍵是那種根深蒂固的制度性不公;還有的說,這種“取消”本就是一個偽問題,因為本就沒有明文規(guī)定稱這些打工者為“農民工”,而是自然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 我最大的困惑倒不在這些方面,換個稱呼,總還是好的,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改。我關心的是,在關懷農民工的問題上,我們應該多聽聽農民工的意見,聽聽他們到底真正需要什么,他們真的很在意農民這個稱呼嗎?不能只是根據城市人的想象,而去給他們一些他們并不真正需要的東西,可他們真正迫切需要、真正在意的東西,卻不給他們。 確實如此,雖然輿論一直在談論“農民工”的稱呼問題,可我一直沒有看到過有人去調查農民工群體對“農民工”這種稱呼的看法,他們從這種稱呼中感到歧視了嗎?他們很介意別人叫他們“農民工”嗎?所有的那些討論,基本上都是靠想象。 不僅是在“農民工”稱呼的問題上,在涉及農民工和農民切身利益問題的時候,農民工都缺乏自主的表達,他們都是在“被想象”。他們的問題,他們的訴求,很多都是從不下基層、從不與農民交往的人坐在書齋中“想象”出來的。某些涉農政策,可能是憑想象去制定,自以為代表了農民利益,卻很少去問農民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農民會表達,農民工有嘴,他們是自己利益最好的、最正當的表達者,沒有人比他們更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農民工要發(fā)言,他們的利益需要他們自己去表達,而不是依靠別人的善意,靠別人的想象幫他們代言。都在說尊重農民,我覺得,最大的尊重,是對話語權的尊重,對代表權的尊重。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28]尊重農民工不如從公交開始
- [ 12-23]給“農民工”改名莫成“務虛”噱頭
- [ 12-22]給“農民工”改稱謂不如完善保障機制
- [ 12-18]“千里走單驢”是農民工生態(tài)的現(xiàn)實隱喻
- [ 12-15]理性解讀大學生工資不如農民工
- [ 12-08]用“牽豬趕牛”精神替農民工討薪如何?
- [ 12-08]為農民工討薪不應設“條條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