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赫集團在“天價”事件上長袖善舞,底氣從何而來?首先來自于其成本的低廉和土地資源不可復制的優(yōu)勢。此外,還緣于相關制度的缺失。
在全國控制房價的總趨勢下,逆風而動、以每平米30萬的單價躥至北京乃至全國最貴的“釣魚臺七號”,目前被相關部門處以罰款171.9萬元,理由是“精裝修工程存在違規(guī)開工”問題。
面對這樣的結果,當事的中赫集團聲明撤銷原有定價:“我們深刻認識到在當前國家房地產調控的大背景下,現(xiàn)房房源定價過高或將對市場產生不良影響?!?/p>
171萬罰款,這個在一般民眾眼里不小的數(shù)字,對房地產公司來說,只不過是一道小甜點。試想,按照“釣魚臺七號”30萬的單價、上千平米的面積,僅區(qū)區(qū)一套住房,售價就在3億元以上。
當中赫集團逆風而動時,未嘗沒有考量可能引發(fā)的后果?,F(xiàn)在局后盤點:中赫宣布“留作自用”的天價房,本來就被業(yè)界懷疑是無意出賣的“托底”之秀;而恢復網簽的22套房源,公開報價依舊在12萬-17萬這一彈性很大的高價范圍之內。相比于其引發(fā)的全國性的“眼球經濟”,盡得“四兩撥千斤”之妙。
中赫曾被質疑“科研用地變身宅地”,輿論也曾廣泛認為其實際成本僅在三四萬元,如今隨著取消網簽,這些質疑被打包進入幕后,中赫通過罰款的方式,借住建委等有關部門強化了自己的“清白”。但程序的清白無法平息民眾的懷疑和思考。中赫集團在“天價”事件上長袖善舞,底氣從何而來?首先來自于其成本的低廉和土地資源不可復制的優(yōu)勢。這塊香餑餑,從曾經的軍隊建設用地,到以“科研用地”的名目被征用,到未經招拍掛程序轉讓,直到作為天價房源在市場橫空出世,每一個轉換環(huán)節(jié)都諱莫如深,凸顯的是監(jiān)管部門的無為。
“釣魚臺七號”的問題,還緣于相關制度的缺失。目前商品房采取市場定價,理論上取決于供求關系。但當一個市場尚不成熟時,銷售商可能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yōu)勢操縱價格。對此,與成本掛鉤的“反暴利法”可以說是一個緊箍咒。但目前,我們對“暴利”還缺乏法律上的嚴格定義。當“釣魚臺七號”以三四萬的理論成本,叫出30萬元的天價時,可以說,是在洞察國情基礎上的一次有恃無恐。在目前經濟形勢復雜緊張、房地產調控到了攻堅階段的形勢下,如何應對這類挑釁,考驗著決策部門的智慧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