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北京被襲擊,所幸躲避及時,未致生命危險。網(wǎng)絡時代,消息傳播很快,社會議論紛紛,高度懷疑方舟子遭受報復。
報復者會是誰?方舟子表示已向警方提供了所有線索。方的律師表示“比較懷疑有兩個群體有可能作出這樣的報復”,并進行了點名。
方舟子遇襲,應當高度懷疑是具有針對性的一個事件。一個人噴射麻醉藥液,一個人持鐵錘追打,不應是無聊,不應是兩個試圖訂立犯罪模式的家伙隨意找人試驗一下效果。方舟子私人是否與人產(chǎn)生什么過節(jié),無由得知,方舟子說,他“沒有私敵”。
如果方舟子是因為公共活動而遭受襲擊,那么方舟子又有什么公共活動呢?他的公共活動,只是言論而已,其言論限于科學領域,主要是他所認為的造假行為。他的言論并不觸禁,但觸及具體人或具體集團的利益。
他“得罪”的人,不是一個兩個,從他曾經(jīng)“得罪”過誰來調(diào)查,那真的要用“排查”來形容,但從那些被他“得罪”的人的身份來講,又可以說全是“斯文代表”——有的在當教授,有的人爭院士,有的在辦大企業(yè),有的更在演“神仙”,一個都不像用流氓打手來解決問題的人。方舟子遭受襲擊,顯示了當代生活的流氓化場景。
還不確定襲擊者到底要置方舟子于何地,是想將他當街打死,把他打廢弄殘,還是進行一次恐嚇和警告;是基于仇恨而清算既往,還是既清算仇怨同時儆戒將來再不要揭發(fā)自己。不具名的襲擊,自然是要逃避追查,卻也降低了報仇的快感,它只能使人大致知道為何遭受襲擊,卻無法判定誰才是那個“不好惹”的人??植婪肿幼靼负笸紝κ录撠?,無恥小人則連報復都不能暢然一逞。這樣的流氓襲擊,證明了所謂“報復”的陰暗下作。
因言賈禍,中國人并不陌生。方舟子被襲,高度懷疑是在科技領域里的打假言論。如果確實如此,可以說又是一種新的報復樣式。
言論要負責任,在中國向來是一種倡導,恐怕有人還覺得言論責任甚至高于言論自由,而體現(xiàn)言論之責任的方式,向來是設立言論禁域,并進行言論追懲,不過自來也不以經(jīng)濟利益為指向,而以全民福祉或者道德人心為號召。
近年來,言論追懲發(fā)展到以維護地方政府(官員)的體面、尊嚴或地位為主旨的方向,公民因手機短信和網(wǎng)上發(fā)帖遭受處罰甚至跨省追捕的新聞不時有之,顯示一些地方,政治正在變成私有品,而司法則充任其馬前卒。
今年又發(fā)生記者因發(fā)表調(diào)查企業(yè)行為的稿件被通緝、被調(diào)查的事件,顯示言論環(huán)境走向進一步惡化,一方面是公共言論的司法追究從普通公民進而指向體制內(nèi)具有采訪報道權(quán)的記者,另一方面是能夠?qū)ρ哉搯有淌路勺窇蜋C制的力量從公權(quán)力擴大到公司企業(yè)。
所有這些,都屬于“高級報復”,通過刑事司法機關(guān)進行,顯示至少還可以扯一塊“公共利益”的幌子。方舟子被襲擊,如果算是報復,卻根本無法動用“公共利益”的招牌,而只能動用街頭流氓。這就是說,言論的危險已經(jīng)擴大到無所不在了。既然權(quán)力和金錢能夠在冠冕口號下打擊言論,那么等而下之者或連冠冕口號也找不出的人就會用流氓來解決問題,什么手段,都只是工具而已。
對方舟子被襲擊事件的態(tài)度,不同于對方舟子的態(tài)度。襲擊方舟子,不是“對全體認同方舟子人的集體攻擊”,而是對一切公共意見的恐嚇。方舟子說得是否正確,方舟子的行為方式,方舟子對科學和科學精神的理解,可以見仁見智;但襲擊方舟子這樣的流氓行為,不存在見仁見智的分歧。如果既可以公法懲罰,又能私刑加害,言論就會死亡,有關(guān)公共生活的一切意見,都將被迫消失。
- 2010-08-31為什么必須聲援方舟子?
- 2010-08-30誰來保護“方舟子”們的人身安全
- 2009-08-23方舟子:吃碘過量沒那么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