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國家提出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衡發(fā)展的理念,2006年修訂后的《義務教育法》就跟著規(guī)定,適齡兒童、少年應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并禁止將學校分為重點和非重點。然而,10年前,也就是1997頒布的《國家教委關于規(guī)范當前義務教育階段辦學行為的若干原則意見》有條款規(guī)定,“經(jīng)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或地(市)政府嚴格審批,只允許少數(shù)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含完中初中部)在近期內招收‘擇校生’。這些學校仍為公辦學校,招收‘擇校生’的收入為國家所有?!?/p>
很顯然,對于擇校問題,制度沒有將其一棍子打死,且給它很大喘息的余地。如果說10多年前,國家是為了通過市場籌集資金,將“擇校費”用于基礎薄弱學校的建設,以提高教育投資水平,促進教育均衡;而從現(xiàn)在教育資源越來越不均衡的現(xiàn)狀來看,擇校成了平衡教育資源之路上的嚴重桎梏。一方面學校出現(xiàn)“貧富分化”、“冷熱不均”現(xiàn)象;另一方面政府統(tǒng)籌的一部分“擇校費”也不一定能真正用到薄弱學校建設上。在利益驅使下,“就近入學”成為一句空話,教育資源均衡更談不上了。
義務教育是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政府財力的不斷增強,義務教育階段基礎設施建設等教育資源均衡問題,政府已經(jīng)有足夠的能力埋單。無非就是教師工資待遇等施行統(tǒng)籌;教學教育條件實現(xiàn)城鄉(xiāng)一體化等。政府應該把義務教育看成一件徹頭徹尾的公益事業(yè),不應摻雜絲毫的經(jīng)濟思維。在此語境下,政府收取擇校費實質上是在“販賣權力”,對于低收入家庭來說十分不公平。
義務教育具有壓倒一切的公益性。因此,必須從制度上廢除“擇校費”,從源頭上堵住“擇校風”,讓所有的孩子們能享受到一樣的教學資源環(huán)境。
- 2009-08-20擇校費“黑洞”會吞噬幾多小學校長?
- 2009-04-08割掉擇校費這個毒瘤,是時候了
- 2009-03-13500萬擇校費,合理嗎?
- 2009-03-06對擇校費“尾大不掉”就沒轍了?
- 2008-12-03“擇校費”是教育資源不均的產(chǎn)物
- 2008-10-15取消擇校費的最后期限在哪里?
- 2008-08-04三年八萬擇校費是大發(fā)國難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