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報》7日報道說,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教育部官方網站留言在回答網民提問復時表示,學校在優(yōu)先接收和保障年滿6周歲的兒童入學后有學額空缺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接收即將年滿6周歲的兒童入學。
這則新聞7日迅速地被演繹成“教育部:考慮接收年齡即將滿6周歲兒童入小學”,并在互聯網上廣泛傳播。然而就在有網友對此喝彩——《“未滿6周歲兒童可入學”是務實之舉》之際,教育部卻自己打了自己一耳光?!侗本┏繄蟆穲蟮乐性慕逃烤W上的答復內容,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被刪除了。
本來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就是網友網上留言提問,教育部公開答復,現在卻變得有些撲朔迷離了。教育部究竟是什么時候刪除的“已完成幼兒教育,但距6周歲還差2、3個月的兒童,能否接受義務教育?”的網友提問及自己的答復,不得而知。不過,這背后折射儲的問題,卻有些耐人尋味。
從情理上而言,教育部的公開答復并無不妥,甚至值得提倡,畢竟是勇于面對公眾關心問題的表現。但教育部在答復中只是說“學校在優(yōu)先接收和保障年滿6周歲的兒童入學后有學額空缺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接受即將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入學”。教育部這樣說,并不等于即將年滿六周歲的兒童都可以入學,能否入學的關鍵還要看學校能否接納。
教育部刪除官方網站的公開答復似乎另有隱情,也許是出于一種擔心,或者是一種無奈。試想,如果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學校按照教育部的這一答復執(zhí)行,可能很多家長通過各種關系或者門路,都會把自己距離6周歲尚差幾個月的孩子送去讀小學。事實上,現在很多地方已經存在有類似的情況了。教育部的這一答復,只會加劇這一現狀。這似乎又與《義務教育法》相悖。
既然公開的答復,又何必要刪除?刪除了公開的答復,是逃避問題的一種方式。但作為公眾關注的話題之一,該問題雖然能輕易從教育部的官方網站上刪除,但卻并不能從百姓的生活中刪除。每年秋季,很多家長都會因孩子差幾個月不滿6周歲而無法順利入學而犯愁。教育部的官員們還是應該早日面對這一問題,而不是刻意去回避,回避畢竟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 2009-09-14奧巴馬你怎能如此出爾反爾
- 2008-01-22出爾反爾,還有多少專家能讓人相信?
- 2009-12-07何不給教育部一個“唱戲”的機會?
- 2009-12-06教育部辦春晚,錢多燒的嗎
- 2009-12-05教育部辦春晚是不是“玩忽職守”?
- 2009-12-03教育部辦春晚,這熱鬧湊個啥勁?
- 2009-11-27教育部和北大到底同唱的那出戲?
- 2009-11-02新任教育部部長的任務并不輕松
- 2009-11-02教育部長易人為何廣受關注
- 2009-10-30為教育部的有償家教論叫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