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當代中國兩位學術泰斗任繼愈、季羨林同日辭世。從學術成就來看,就學術影響而言,或拿治學品格以論,兩位先生可謂學貫東西、享譽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在一個需要大師的國度,在一個大師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內隕落兩顆巨星,學界痛悲、舉國痛惜!
兩位巨擘除留下了蜚聲國內外的文化遺產外,他們對學術的認真、執(zhí)著、專注、博愛和義無反顧,應該也是給生者留下的寶貴財富。他們都在為學、做人的路上,趟出了一條閃閃星光大道。
然而,縱觀當下的文化學術氣氛,總是讓人心痛。受金錢社會的腐蝕,學術研究越來越偏向功利性,甚至任何學術活動,都要與金錢掛鉤,學術的自身價值越來越低,很多人在名利中迷失方向。學術期刊成了商業(yè)工具,想在上邊發(fā)稿,必須拿版面費,而且還需要“排隊”等候;一些專家、學者帶頭剽竊,甚至還以“過度引用”、“掛名”等搪塞;“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大學畢業(yè)生不深入調查研究,用蒙混的畢業(yè)論文過關;文學、評論等作者亦一切向“錢”看……文化、學術都成了逐利的工具,失去了它們本身的意義。
任繼愈從不做“掛名主編”,耄耋之年仍舊每天凌晨4點起床,靠僅存的左眼模糊視力伏案工作,經(jīng)年不輟;季羨林一生淡泊名利,晚年主動辭謝“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三項桂冠,為中國知識界樹立了一塊人格的豐碑。筆者認為,痛惜任繼愈、季羨林二位巨擘之后,關鍵在于如何擯棄掉現(xiàn)有的學術研究、文化創(chuàng)作等惡劣習氣,傳承和發(fā)揚他們的治學精神———舉重若輕、不慕虛華,誠實做人、老實為學,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著名哲學家、新儒家開山祖師、任繼愈的老師熊十力先生曾表示,“做學問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學者,要像上戰(zhàn)場一樣,義無反顧。富貴利祿不能動其心,艱難挫折不能亂其氣?!边@句話無論放在任繼愈還是季羨林身上,都再恰當不過。但愿生者能夠從任老和季老身上汲取營養(yǎng),然后將其發(fā)揚光大并傳承下去,為當下的文化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正名,為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無形的文化精神的“鴻篇巨制”。
![]() ![]() |
- 2009-07-13北大舉行季羨林追思會 悼念者跪別季老
- 2009-07-13季羨林遺體告別儀式7月19日舉行 緬懷追思 更多
- 2009-07-13季羨林曾接受王小丫采訪 希望公眾開心學國學
- 2009-07-13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對季羨林先生辭世表深切哀悼
- 2009-07-13季羨林遺體告別儀式定于7月19日舉行
- 2009-07-133500人北大吊唁季羨林 憑吊人群排百米長隊
- 2009-07-133500人北大吊唁季羨林 憑吊人群排百米長隊
- 2009-07-12國學大師季羨林辭世 北大靈堂今起開放祭奠
- 2009-07-12公眾還沒充分認識季羨林的價值
- 2009-07-12季羨林臨終無遺言 去世前一天仍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