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大都和暗箱操作有關,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也與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密不可分。正因如此,“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謠言止于公開”,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加快推進信息公開成為網絡時代的一項迫切要求。
傳統(tǒng)社會的信息傳遞更多是單向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而在網絡時代,信息傳遞是網狀的,“我即媒體”,人人都有“麥克風”,都成為一個傳播者。人們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對信息公開的要求變得更加強烈。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對公開的意義認識不到位,對公開的需求漠視麻木,不僅可能導致虛假信息的泛濫,甚至會引發(fā)批評、質疑的輿論風暴。
網絡時代,“失語”就可能“失信”,“遮掩”更帶來被動,這個道理很多人都懂,但要真正實現公開透明,卻不是一帆風順的。
公開難,難在公開就意味著放權,意味著主動接受監(jiān)督。在網絡時代讓公開成為“必選項”,其重要意義就在于,通過公開規(guī)范自由裁量權。處于暗箱操作中的自由裁量權,往往帶來權力尋租的機會。大量案件表明,眾多腐敗分子都是跌倒在自由裁量權上。通過公開,讓權力運行者學會并適應在“聚光燈”下工作和決策,才能避免自由裁量權的濫用,也才能實現權力運行的公平和公正。
公開不僅要倡導,更需要明確規(guī)范。換言之,信息公開不僅是一種自律,更應該成為強制性的要求。然而,就實際情況來看,雖然對黨務、政務、廠務、村務公開等提出了要求,但許多不夠具體,尤其是公開的范圍、內容、處罰等要求尚缺乏剛性和可操作性。一些地方往往僅把機構職責、辦事程序等基本信息,或者是無關痛癢的陳年舊文公之于眾,而對于公眾和企業(yè)十分關注的重要內容卻以種種借口不予公開,這樣的“公開”無疑與“公開是慣例、不公開是例外”的理念背道而馳。
實踐中,面對突發(fā)性事件,一些地方和部門往往寄希望于群眾對信息自行消化、不了了之。然而,“自己不說別人說,官員不說群眾說,本地不說外地說”,消極應對往往帶來更壞的后果。尤其是在“以秒計算”的網絡時代,一旦信息公開滯后,就可能為謠言留下傳播空間,此時再被迫公開,將面臨更大的猜疑。在這方面,英國公關專家里杰斯特的“3T”法則值得借鑒:一是以我為主提供情況,二是提供全部情況,三是盡快提供情況??傊?,只有及時主動公開信息,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信任。
網絡給公開提出更高要求,與此同時,網絡開放、互動、即時等特點也為實現各類公開創(chuàng)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近些年來,一些單位將審批的權限、條件、標準、程序、時限以及審批結果等內容全部上網公開,一目了然,既給公眾一個明白,也還政府一個清白。而一些地方政府紛紛設立網絡新聞發(fā)言人,這也是政府信息公開的一種新渠道和方式,體現了政府主動面對社會、公眾的開放態(tài)度。
話語決定主動權,透明決定信任度。網絡時代如何更公開,這既是一個命題,更是一個考題,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
- 2010-03-17談心談話要真正談到心里去
- 2010-03-17喻林祥:弘揚優(yōu)良學風 爭做學習型領導干部
- 2010-03-17政府在房地產市場中的角色定位
- 2010-03-17“零容忍”視角下的反腐倡廉建設
- 2010-03-17習近平出席紀念段君毅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