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存在著多種解析。
一、什么是社會主義:表象性解析
社會主義這個概念在1827年出現以來,各色各樣的理論家對它進行了一系列界定,其說法可謂是五花八門。1924年英國社會科學家格里菲斯寫了一本書《什么是社會主義?》,書中匯集了近百年中(1827年——1924年)出現的260種關于社會主義的定義(基督教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講壇社會主義、議會社會主義、封建社會主義、工聯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市政社會主義、芬尼亞社會主義、合作社會主義、政府社會主義、倫理社會主義、警察社會主義等)。從1924年以來,歷史又過去了80多年,在這一階段中又出現了上百種關于社會主義的概念:人性社會主義、參與制社會主義、市場社會主義、新社會主義、后社會主義、法國式社會主義、佛教社會主義、儒家社會主義、生態(tài)社會主義、基布茲社會主義、福利社會主義、職能社會主義、基金社會主義、阿拉伯復興社會主義、農業(yè)社會主義、21世紀社會主義,等等。
所有這些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定義,都只側重于社會主義的某些現象的描述或者說是某些情景的想象。例如,托洛茨基在1920年曾經這樣描述社會主義:“公共食堂把食物做得又好又有營養(yǎng)、美味可口,以供大家選擇;公共洗衣店很好地為大家洗滌漂亮的衣衫;兒童們吃得飽飽的,健康而又快樂,所有兒童都能吸收科學和藝術的基本營養(yǎng),就像吸收蛋白質、空氣、太陽的溫暖一樣;電和無線電不是像現在這樣以手工業(yè)方式工作,而是像一道集中了大量能量的無窮無盡的瀑布那樣,聽從計劃的按鈕工作;沒有‘吃閑飯的人’……”。(鄭異凡編:《托洛茨基讀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版,第132頁)。
由于提出這些定義的學者們不能了解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他們不但抓不住社會主義的實質,而且往往連社會主義的外在特征也無法認識清楚,這就導致他們得出了很多荒謬的結論,例如H·斯賓塞講“社會主義就是奴役”,馮·哈耶克講“社會主義就是通向奴役的道路”。約翰·穆勒在1869年寫的《社會主義殘章》中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時講:社會主義“就是廢除所有政府,而且從財產所有人得到所有的財產權”,社會主義就是“多數對個性的壓制”。
- 2009-12-28許先春:中特理論對社會主義重大歷史性課題解答與啟示
- 2009-12-28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
- 2009-12-25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解體
- 2009-12-25重慶榮昌:城鄉(xiāng)黨組織“結親”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
- 2009-12-21多重視角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