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丁青縣尺犢鎮(zhèn)烏巴村文藝演出隊在跳熱巴舞。 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的演員在表演非遺舞蹈東洛熱巴。 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2007年央視春節(jié)聯歡晚會上,拉孜縣業(yè)余農民藝術團帶來的拉孜堆諧《飛弦踏春》憑借獨特魅力,征服了億萬觀眾。這也印證了藏族那句“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諺語所言非虛。2025年春晚分會場落戶拉薩,這不僅是展示西藏獨特魅力的重要契機,更是向世界傳播西藏歌舞文化的絕佳舞臺。在這場備受期待的文化盛宴中,藏族舞蹈將會以怎樣的靈動姿態(tài)呈現?是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黑頸鶴之舞》《孔雀舞》,還是充滿生活煙火氣的《果沃情》《弦子舞》?讓我們跟隨記者的腳步,一同領略藏族舞蹈的迷人風情。記者 德吉央宗
舞蹈中的自然意象:與萬物和諧共舞
西藏,以壯麗的自然風光聞名于世。在春晚的大舞臺上,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舞的畫面,再契合不過。記者在走訪市民時發(fā)現,不少人希望在春晚拉薩分會場看到相對小眾的《孔雀舞》和《黑頸鶴之舞》。
提到以孔雀為靈感的舞蹈,許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楊麗萍那曼妙的舞姿,孔雀舞似乎已成為靈動優(yōu)雅的代名詞。然而,在西藏的阿里、林芝、拉薩等地,孔雀舞有著獨特的演繹方式。區(qū)別于傳統(tǒng)孔雀舞,西藏的孔雀舞更側重于展現孔雀的生活狀態(tài),并融入了部分印度舞動作。
在林芝,孔雀舞被稱為瑪恰夏卓(音譯),起源于林芝市米林市扎西繞登鄉(xiāng)。其舞蹈形式豐富多樣,獨舞婉約,群舞壯觀,男女皆可參與。歌詞與動作緊密配合,比如當唱到“孔雀從印度來”時,舞者會以“圍腰手”和“雙擺手”展現優(yōu)雅姿態(tài)。
在阿里普蘭縣,孔雀舞沒有樂器伴奏,只有悠揚的伴唱。舞者們的步伐簡約而富有韻味,“兩步一跺”和“小踮步”盡顯淳樸之美。而在拉薩,領舞者圍繞木碗,與對舞者通過歌聲和舞步,模仿孔雀飛翔、汲水的姿態(tài),“踏步全蹲”“八字甩手”等動作,完美詮釋了孔雀的優(yōu)雅與力量。
同樣以自然界生靈為靈感的《黑頸鶴之舞》,近年來在網絡上走紅。它起源于那曲市嘉黎縣麥地卡鄉(xiāng),麥地卡濕地是珍稀鳥類黑頸鶴的棲息地之一。當地人民在長期的勞作生活中,將黑頸鶴的優(yōu)雅姿態(tài)融入舞蹈。
表演時,男女舞者身著黑色藏袍,搭配白色“那布”(長袖衫),通過輕盈的舞步和有力的動作,生動模仿黑頸鶴喝水、求偶等生活習性。女子舞步輕盈,恰似雌鶴在水中漫步;男子動作矯健,仿佛雄性黑頸鶴展翅翱翔。舞蹈過程中,舞者與濕地中的黑頸鶴相互呼應,實現了人與自然的靈魂交融。
舞蹈里的生活百態(tài):演繹人間煙火
走訪中,也有不少市民認為,登上春晚這樣的大型舞臺,舞蹈不僅要有豐富的舞臺經驗,更要能展現民族風情。其中,阿里舞蹈《果沃情》和芒康弦子舞備受關注。《果沃情》曾入圍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被譽為舞蹈界的“飛天獎”),還多次登上西藏臺春晚;芒康弦子舞歷史悠久,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果沃”是阿里地區(qū)札達縣扎木念琴“歸布”的音譯,“情”是編創(chuàng)者的解讀。舞蹈開場,男舞者頭戴黑色氈帽,手持扎木念,領舞坐在舞臺上彈奏扎木念、吟唱阿里民歌,拉開序幕。舞者們隨著音樂節(jié)奏,自然地晃動身體,仿佛置身于農閑時的田間地頭、草原之上,享受著悠閑時光。
隨著節(jié)奏推進,舞者們雙手執(zhí)扎木念琴,胳膊肘劃八字圓,帶動旁腰,上半身有節(jié)奏地晃動。下半身則通過藏族舞蹈典型的顫膝動作,變換出“兩步一踩”“兩步踩踢”“兩步雙踏”“一頓一踏”等豐富沉穩(wěn)的舞步。舞蹈高潮部分,快速的踢踏、變向,轉圈、地面滾動以及低重心的躍動,將演員們雄渾灑脫的氣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芒康弦子舞同樣別具特色,人們在跳舞時自然圍成圓圈,男女各站半圈,和諧共舞。通常由男子擔任諧本(領舞或主舞),他們手持弦子站在隊伍前端,帶領眾人拂袖起舞。舞步時而緊湊,時而散開,節(jié)奏或急或緩,表演形式多樣。弦子舞的旋律悠揚柔和,節(jié)奏一般由慢漸快。
受居住地地形和生活生產方式影響,弦子舞衍生出多種風格,如谷地弦子舞的柔美、半農半牧山地弦子舞的質樸、牧區(qū)高山弦子舞的豪邁。其中,牧區(qū)高山弦子舞常與鍋莊舞一起表演,組成“諧瑪卓”。
《飛弦踏春》:從拉孜走向春晚的傳奇
市民格桑次珍說:“提起藏族舞蹈上春晚,誰能超越2007年的拉孜堆諧?”的確,在眾多藏族舞蹈中,拉孜堆諧極具代表性,很多人認為它非常有資格登上春晚拉薩分會場的舞臺。2007年央視春晚,拉孜縣業(yè)余農民藝術團表演的拉孜堆諧《飛弦踏春》,憑借獨特魅力征服了無數觀眾,也再次證明了藏族人民與生俱來的歌舞天賦。
拉孜堆諧起源于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歷經700多年歲月洗禮,依舊光彩照人。它融合了歌舞、說唱和彈奏,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扎木念琴是其靈魂樂器,為表演增添了悠揚韻味。
表演時,演員們的表演形式多樣,或獨奏獨舞,或多人共演,邊彈邊唱邊跳,用肢體講述著動人故事。他們的舞步輕盈流暢,轉身、跳躍都精準地展現出拉孜堆諧的灑脫靈動。慢歌段如潺潺溪流,舒緩優(yōu)美;快歌段似烈火燃燒,激情澎湃,尤其是快歌段中緊拉慢唱的手法,將表演者的熱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舞者們用雙腳踏出歡快節(jié)奏,與扎木念琴的琴聲、歌聲完美融合。反彈扎木念琴的技巧更是一絕,彈、唱、跳三位一體,動作精準,極具觀賞性。2008年,拉孜堆諧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拉孜縣也榮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的稱號。
舞蹈是社會生活的生動寫照,它不僅是藝術的呈現,更反映了當地的生活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因其風俗習慣、情感表達的差異,賦予了舞蹈獨特的風格。創(chuàng)作者們從生活中獲取靈感,將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每一部作品都充滿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2025年春晚分會場設在拉薩,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再次成為世界焦點。相信即將呈現的這場文化藝術盛宴,定會讓觀眾大飽眼福。那么,你心目中還有哪些舞蹈能夠代表藏族舞蹈登上春晚舞臺呢?